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新与转型,这是道教发展的一大课题,近两千年来,道教文化一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当代道教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当代道教要发展,要变革,可谓是问题重重,举步唯艰,如何实现道教发展的大跨跃,唯一的方法是找出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重拾道教的清规戒律,清整道教风气,加强人才培养,多视角、全方位推进道教健康有序的发展,大力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完善自身的同时,服务社会利益人类。
一、道教宫观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道教世俗化是不是很严重
俗话说,道不离俗,但不能比世俗还俗。现代道教存在着严重的世俗化问题,这个问题严重阻碍了道教的发展,现在很多道教宫观修建的都很好,但宫观内的商业化气息是不是很浓郁呢?为了增加道观的自养能力,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有些道观是不是把宫观内的香烛店,道教书刊店,小商品店,还弄出五花八门的机构,承包给道士经营呢?道士如果直接参与商业行为就导致道俗不分的严重现象,如果道士打着道教的的旗号以道求食,完全沉湎于利益金钱的追求上,就彻底忘记了道教徒的身份。更有甚者,自封大师在宫观内公开看相算命看风水,只要上缴宫观一定数目钱款,就可来去自由,胡说八道,捞取钱财,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呢还是个案,大家可以思考和观察。若是这样就严重损害了道教的形象。是不是还有些道士居然穿着道装,在公共场所抽烟、喝酒呢?是不是有些道士甚至与社会上的人员聚众赌博,白天一副道貌岸然,晚上又是一副嘴脸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利影响呢?若存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得到有效的解决,道教将江河日下,还如何谈继承与发扬,更谈不上创新与转型。
(二)道教戒律是不是很松弛
作为道教徒,我们要扪心自问,我持守道教的戒律了吗?现在道教存在着戒律松弛的问题,不要以为道教宫观管理走上了正轨,不要以为道教有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其实这些是不是都是表面观象呢?真正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前面说过有些道士公开场合抽烟、喝酒、以及赌博,这种情况是不是存在呢?如果有,是大多数还是少数,无论多少,都严重违背了道教的清规戒律,有些道士为了争夺宫观、协会的领导权,阳奉阴违,两面三刀,欺上瞒下,明争暗斗,搞小团伙,任人唯亲等这种不良现象是不是层出不穷呢?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借搞道观修建为名,大肆贪污道观钱财,这种情况有没有呢?还有些人道德伦丧,嫖娼奸淫,包养情妇。这种伤风败俗的情况有没有呢?我们可以自省,自查,自己了解,若是有,甚至这些严重的问题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你说怎么办?这还是道教吗?有人也许要问,如此说不是把道教说的昏天黑地了嘛!道教界是不是有贪污腐化的问题,是不是很严重了?大家可以思考,观察你自己宫观的人和事,可以看看,哪个贪官没被抓之前不都是阳光灿烂,一副为人师表的领导者风范,道教难道能置身于世外吗?如果这种现象在道教内部是普遍存在的话,那道教发展不是举步唯艰吗?
(三)道教徒的文化素养是不是有待提高
纵观当代道教,大多数的宫观的当家人多是上世纪80年代进入道观的。他们中的多数人最高文化也就是高中,有些人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尽管有些人进行了自学,函授、培训,也经过了历练,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即是有了成就也是半路出家,与科班出身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还有待于进行一步自我完善和提升,不可否认的问题是一些人是不是已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与各种关系网相互交织,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应酬上,打通关系上了呢?还有没有有闲心雅致学习精修呢?有些宫观的领导人,是不是整天见不到人,不知在忙些什么,如果是这种情况,要依靠他们带领道众创新转型,是个什么样情况,大家可以思考。欣慰的是这些人无论如何也奋斗过,学习过,吃过苦,取得了一定成就是当代道教发展的承前继后者,是宫观恢复发展的开拓者,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道教徒是不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呢?当今世界,各种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发展和弘扬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一个宗教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宗教文化之林而长盛不衰。尤其是像中国道教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本土宗教,其文化更应当凭借自己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而影响全人类。
(四)道教组织建设是不是薄弱
现在的宫观、道教协会的领导人都是由政府分管宗教事务的部门来主导各级协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是不是根据任人为贤的原则来用人的呢,是不是广泛听取了不同意见并严格考察呢?这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些政府的宗教主管部门的行政官员在任用宗教场所负责人的问题上是不是存在着任人唯亲和任人唯关系的主观呢?宫观、道协的负责人关系到一个地方的道观的发展方向,有些人不竟要问,现在的道教宫观不多做的很好吗?管理也很好,修建的也壮观,还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等等。的的确确是这么个情况,但这些是不是都是表面的现象呢?内在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思想文化建设呢?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道教文化建设,试想想如果,我是说如果一个宫观的组织建设,思想文化薄弱,就像一个暴发户一样,很多很多的钱砸死你,但他毕竟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没有什么作为,除了钱他还有什么。道教也是一样。历史上的名山宫观为什么是名山宫观呢?除了硬件建设与自然景观外,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有高深素养的人,有造诣深厚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如茅山的陶弘景、王远知、司马承祯、朱自英、张天雨等,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可以思考,观察一下,如今的道教组织建设是不是很薄弱呢?尤其在思想文化上建设上是不是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呢?近代以来道教界称得上大师的还真不多,当代是个什么情况呢?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吧。所以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夯实道教组织的引导根基,就必须加大组织体系建设。要打造坚强的组织体系,就要激发出各级道协组织和全体道职人员的全部力量,要举好道旗、带好头、领好路,要担主责、谋落实、重成效,从上到下要抓各级道协组织、激活各级道协组织、强化各级道协组织,道协要管宫观、管道士,树立信仰、强化道风。道教好比一棵大树,各级道协组织就是树枝,宫观就是树根,道士就是树叶,而信教群众就是肥沃的土壤。宫观只有依靠在信教群众的沃土中,才能让道教这棵大树茁壮成长、枝繁叶茂;道士只有像树叶一样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生长,才能释放氧气增强能量。树根是道教的生命之基,树枝是道教的力量之源,树叶是道教的发展之本。加强道教组织体系建设先要加强道教宫观的管理。要把道教宫观管理作为道教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要把道教宫观管理变成道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真正的家。强化后进道教宫观的整顿工作,对软弱涣散的宫观和组织对症下药,诊断“病枝”、折断“败叶”、消灭“害虫”,让“大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加强道协组织体系建设要加大对道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道士如大树上的万千树叶,参差不齐、良莠不等,只有以道教的清规戒律和信教群众的审美观为标准,拿出修剪树叶的智慧和果断,坚决拾掇道教队伍中的“粗枝烂叶”,才能展现出健康、向上、和谐的自然之美,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道教教职人员队伍。进一步提升道教组织的引导能力。
(五)道教人才多不多呢
可以肯定的说,当今道教人才严重缺乏,上世纪80年代是人才青黄不接,一大批年轻人带着各种目的进入宫观,有的被淘汰,有的留了下来,有的当上了道教宫观和道教协会的领导等等。但称得上人才的有几个?当代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人才包括了方方面面,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在道教斋醮科仪、道教音乐、道教医学、道教网络等方面都需要高素质拔尖人才。由于宫观的需要,不同时期各种人也分批进入宫观,但有没有按严格的要求选拔人才。是不是通过拉关系、搞特权,把一些无用之人充实到神圣的宫观殿堂里来了呢?如果是,那真是亵渎了圣灵,要么是一些宫观负责人目光短浅,还是根本就没有远见之明,甚至是搞裙带关系,培殖亲信,硬是把一些不信仰道教,为了谋一份职业的人塞进来,使道观长期处于人浮于事,无所事事的自由散漫状态。还有些人甚至就是来养老的,严重增加了道观自养的负担,混淆了视听,道不道,俗不俗,加深了信众对道士的误解,进入了恶性循环的套路,使道教被世人病诟,这样的场所还叫道观吗?这样的场所还有道教文化吗?纯粹是藏污纳垢,鱼龙混杂。所以,没有人才的道观就没有道教文化,这是肯定的。三十多年来,海内外道教文化研讨会召开过多次,道教界自己也举办过多次,大家可以数一数有多少道教徒写了几篇有深度有质量的论文?人才是发展的前提,道教要发展,要弘扬,没有人才是万万不能够的。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一个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道教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宗教是否发展和有影响最重要的依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教之本,道教兴旺的标记,一个宗教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宗教的影响力看的也是教育。无论在什么时代,教育都是一个宗教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它对宗教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中国古代,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分分合合,兴衰荣辱,王朝兴替,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有无数的历史会告诉我们,道教只有能够重视人才,知人善用,才能兴教扬教。道教历史上的各种道派,如上清派从创教到鼎盛无不是人才在起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做好人才的培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道教人才干弘道事业、支持道教人才干成弘道事业、帮助道教人才干好弘道事业的道教人文环境,加强对道教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遵循道教人才成长规律,根据道教人才多样性、多层次性特点,更加注重系统培养、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同时,充分完善各项道教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解决上述道教问题的对策
(一)正己正身,去私存真
道教要发展,道教领袖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无论是中国道协,还是地方道教宫观,作为一个道教宫观的当家人和道教协会的负责人,首先要正己正身,树立良好形象,去私存真,表里如一。说到这一点,还真是大难题,是道教发展的瓶颈。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道教要改变自身形象,必须从去私去欲上下功夫。
王阳明晚年说:我的所有学问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虽然致良知这个概念是他去世前9年才正式提出,但是王阳明说他一生讲的都是这个东西,只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这三个字而已。致良知分两个阶段:一、让良知发露,呈现出来,手段是去私欲;二、用良知,将良知用于所遇到的每个情境,即事上磨,“将良知用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得其理,就是明良知。整个过程打个比方就像擦镜子,先擦去灰尘,再用来照物,有照得不明的地方,再接着擦镜子,擦完再照,如此反复。最终的目标是:此心光明。良知,是王阳明从孟子那借来的概念。《孟子》说:不学而能叫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不用思考就能知道,就是良知。显然,良知是一种本能的觉知。本能的东西怎么可以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呢?见了财,谁不起意?见到食物,谁不想吃?这就够了。王阳明说,这些都是天理,但是如果超过了度,就是私欲,比如,吃饭是天理,想吃美食则是私欲。要去私欲,存天理。于是人们会有第二个疑问:我怎么知道那个度?吃饭还算是好理解的,吃饱就得嘛,工作生活中遇到事时,怎么判别那个合理的度?王阳明的回答是:你自然知道。你能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知道。他这里说的是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即反省能力。人能反省,就能知道那个度。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关键要养成让内心的光明时时照耀,不可昏暗的状态。《传习录》记载:有个县官,到王阳明那里请教,回去后,应用到工作中,发现处理起事情来事事顺手,于是回来跟阳明汇报:工作中确实好使,可是就是不知怎样找到良知?阳明说:那么你是如何知道各项处理安排的?县官大悟。他悟了什么?书中没有说。其实说的就是良知的自发功。不学而能叫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你还死死地追究那个度吗?你越追究,给镜子蒙上的尘越厚。
欲,一切私利欲望皆从此来。因此未来道教的领袖必须要由道行高,有造诣,无私欲的高道大德来担当,高道大德从何而来,从现在做起,培养,如若现在不做,道教发展将永远陷入当下的恶性循环,永远不能发展,甚至被淘汰。道教和其它的宗教不一样,佛教出家无家,连世俗的姓都不要了。目的是要断绝尘世间的一切。有人说,现在不也有和尚不持戒律的吗?那是他个人的修行不到,这样的人如果作为宗教领袖那佛教就要进入无间地狱了,当然,任何时代,任何宫观寺庙都有极个别的僧道不持戒律,但毕竟是极少数,根本产生不了多大影响。道教作为原创本土宗教,当代已成为一种职业化宗教,所以去私去欲必须去职业化。过去的和尚道士靠信徒的供养,满足一日三餐就是够了,而现在的道士却也世俗化了。拿着工资,还要加班费,更有奖金、补贴,诸如世俗社会的一切,如此怎么能清净无为,与世无争呢?依靠他们去弘道扬教?告诉鬼也不相信,只有无所牵挂,诚心向道,一心度世,对道教孜孜以求的人,才能肩负起弘道的大业,才能在弘道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通过实践求证,才能创新转型。因此,道教领导人一定要秉持一颗无私的心,虑诚向道,了无牵挂,进入忘我的境界,道教的发展才有希望。道教领袖是一面旗帜,是一个标杆,有了这面旗帜和标杆,道教徒才有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弘道扬教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高瞻远瞩,培养后继人才
道教目前正处在人才奇缺的发展时代,要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大力培养后继人才,道教人才从哪里来,从社会中来,从高等学府中来,着眼于这一点很重要,中国的高等学府那么多学子,不相信没有可用之才,问题是我们要主动去发现,去培养,我们可以与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机制,向他们释放信息,只要对道教有信仰的人才都可以纳用,有志于道教事业终身者更是求之不得,从道教文化的总体观来看,道教医学、道教养身、道教音乐、道教建筑、道教哲学、道教文学、道教艺术、道教考古、道教伦理,道教碑刻等领域的研究,刻不容缓,收集及整理道教典籍并翻译与诠释,都需要高端人才,若以道教自身来培养人才,明显是弱势,可以说目前的中国道教学院和其它道教学院,充其量只能是道教的一般常识的学习,道教历史的学习,道教科仪音乐的学习。学员们即是毕业进入宫观也是一般人才,只能应一时之急,不可作长远打算,说白了,道教文化的传播弘扬即所谓的道学,主要是要靠这些人来传播与弘扬的。道教徒对道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的影响力不可惚视,但更重要的是实证修练,是经验方法的传承,即道法的传承,只有把道学及道法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才能提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自然就能转型,这是弘道传教的不二法门。
培养道教人才不能只专注于培养道教徒的一方面能力,更重要的还有道教徒的心态和信仰,道教徒对道教和道教文化的认可度等。因此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道教徒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不正的道教徒只能是道教的害群之马。
(三)要严格道教戒律,清整道教风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教要在其它宗教中立于优势,必须从内部变革,自身剖析。重拾道教清规戒律,严格清整教内的不良风气,让世俗之气,乌烟瘴气,远离道教,整肃道教徒言行,要么一心向道,拚弃私念,树立良好的形象,要么还俗,道教宫观必须清净,宫观要庄严肃静,道士要衣冠整齐,清新正气。经念诵忏,修习道法是作为道教徒的正经功课,如果挂着大师,什么长等一类世俗社会的称呼的旗号,行经商、看相、算命之实的人,干脆辞职经商去好了。道教宫观是清净之所,修习之所,其神圣性、神秘性不容亵渎。现在的一些道士不务正业,歪门邪道多多,与世俗社会的官员、老板打得火热、称兄道弟,完全忘记了自己的道士身份,抽烟、喝酒、打牌、赌博、出没歌厅、ktv,这样的道士怎么得了,什么是清规戒律?道经上的戒律数不胜数,就光道教五戒,一般道士能够守持就烧高香了,所以道教徒必严格将道教的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唯有如此道教才有希望。
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学风透视着作风,作风折射出道风。要做一个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道教徒,学习也是一种修炼,在道教界要形成了一个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用知识和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持戒自律。要加强同信教群众的联系,赢得信教群众的支持,信教群众是道教发展的基础,是推动道教向前的的动力。一个宗教教如果没有了信众,那是一个什么状况呢?道教的根基在信众、血脉在信众、力量在信众。要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是道的本色勤俭节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思想理念。道教一直以来都讲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讲节俭,纵观道教史,所有的道教宗师无不以勤俭节约为法宝,他们有的隐居深山洞穴茅庵,有的弘法世俗,终其一生,对道孜孜以求,心无杂念,终成大道。要弘扬正气、廉洁自律,自觉做到为道、为宫观,为信众,务实、清廉。自觉遵守道教清规戒律。
(四)加强道教文化研究,积极服务社会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典籍,汗牛充栋,对道教文化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无法描述清楚的一个问题.由于道教信仰的多神性和其文化的多样性,它涉及到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诸多方面,尽管难以定义,但无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道教宫观的建筑和格局,生态环境布局,神像的设置,壁画、雕塑、道教服饰、法器、乐器等和制度文化(道教宫观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规章规范等)。非物质文化如道教音乐、道教斋醮科仪、道教符箓、道教法术、道教医药养生等。精神文化: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道的信仰和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审美观、价值观。
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不谓不多,但成果没有成为实用之果,我们今天弘扬道教文化,提倡道教服务社会,最基本的就是要把道教的教义思想转化为对地球人类服务的方法和价值,利乐人类。那就需要我们对经典去翻译和诠释,在此基础上作出创新,说白了还是需要人才去做。前面说到人才培养,但人才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培养出来的。现在培养人才是为将来道教发展打基础。即现在怎么办,所以要创新,要变通,如何创新、如何变通呢?唯一途径是集全社会之力,与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利用现有的道教研究专家学者的文化研究优势,解读经典,研究经典,使其通俗化,实用化,再由道教徒口授心传,通过互联网,通过多媒体等多视角、全方位向社会大众传播道教优秀文化,使道教文化的正能量深入人心,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可净化人类的心灵,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弘道也好,传承优秀文化也好,都是更好地服务地球人类。道教济世利人,无量度人的思想,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进行传播,而我们要做的正是基础的东西,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自如地运用。
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道教文化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远无法恢复或再生。对现存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管理、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新与转型,必须解决处理好自身的问题,要敢于面对,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只有承认存在的严重问题,才能共同面对和及时纠正,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甚至一味否认现实存在的问题,那一切都无从说起。当前一段时期以及将来一段时期,道教要做的恐怕是两条路线并行,一是严格处理存在的问题,整肃道风,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及时调整方向,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然后才积极探索道教发展的新途径,才能轻装上阵,道教发展才有希望。道教变革才有可能,道教转型才能实现。(作者何春生道长: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