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阆州云台山投龙初探(一)

来源:  |  时间:2020-11-12 16:37:32

6.jpg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在古代中国以祖配天,敬天法祖,成为历代王朝将皇权信仰和王朝政事与上帝信仰密切联系进行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新的王朝的建立新王登基,更是把敬天法祖的国家祭祀当成维护其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公元六世纪中叶当武则天走出了从入宫到皇后,从皇后到操纵皇权的天后的历程后,为实现她的改朝换代的皇帝梦想和护佑她所建的武周王朝,也在全国开展了系列的国家祭祀活动,封禅和投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路径。


一、投龙与武周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名符其实的千古一帝。

在走向帝王梦想和武周王朝的道路上,武则天不仅抒写了个人的人生传奇,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她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充满传奇的历史人物,一个创造奇迹的文明奇葩。正如她以武曌为名,以周为国号一样,把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铸就了龙飞凤舞、彪炳千秋的大唐盛世。以曌为名,追求日月当空,临照万物的人生境界,不仅彰显了个体主体精神的伟大觉醒和博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同时也映照出了大唐文化和中华文明进入理性成熟期所表现出的审美式的从容和澄彻空明的意境。武则天以周代唐彰显了回归华夏主流正统追求国家大一统和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的政治宏愿。她特立独行,排除万险千难,建造了属于她和她那个时代的王朝和王国,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形成了开放、进步、文明、繁荣、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大唐气象,成就了五千年文明史中文化中国、文明中国最壮丽的篇章,成为世界文明史的典范,给人类文明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为了政治的需要,她以《周官》、《周礼》为根为魂,广开科举,弘扬儒学,倡导“为政以德”、“用文治天下”,同时力行均田,打击关陇集团及豪强地主,推动了适应新型的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士人新贵力量的形成,强化了隋唐以来追求大一统的文化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奠定了影响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疆域政治文化体系和泛东亚中华文明圈,而且她有着浓烈的宗教人文情怀,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道教信仰者。在佛教文化信仰上,她在全国大兴佛教,在全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礼遇高僧、广造佛像、翻译佛经的佛教文化运动,使中国的佛教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至今遍布全国的许多唐代摩崖造像多源于武则天时代或受武则天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河南龙门的卢舍利那大佛造像、敦煌九重阁的弥勒造像、乐山大佛弥勒造像都肇源于武氏的佛教文化信仰。广元千佛岩摩崖造像就更与武则天密不可分,这些佛教文化遗产跨越千年,不仅影响深远,而且有很多因其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为世界佛教文化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永久的魅力和神圣的光辉。

在道教和传统文化信仰上,684年,她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并造明堂,彰显她革旧鼎新,日月当空、光照万化的豪情与胸怀。695年,她又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696年她又一改秦皇汉武以来封禅泰山的传统封禅嵩山,将嵩山作为新政权的象征,以五岳之中之中岳嵩山天下之中天地之中的文化传统而彰显武周之制的正统、合法与神圣。除了封禅嵩山之外,面对新旧体制交替,她对传统岳镇海渎山川祭祀体系也进行了系列的改造,如封洛水为显圣侯,同时还组织道士对地方山川进行投龙祭祀,以企除灾免罪,庇佑武周王朝。

投龙,源于古老的山文化和山岳崇拜的岳镇海渎山川祭祀体系。上古山层而穴处,历史文献中的蜀山氏所居石穴,巴人廪君族在武落钟离山所居的黑穴与赤穴、丹山与丹穴所描绘的就是这一生存状况。考古学表明史前文明的居住选址,基本全与半山坡的向阳洞穴相关。如山顶洞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遗址全与洞穴相关。闻一多先生认为昆仑山之“昆仑”一词乃洞穴之义,是“洞窟”、“窟窿”之转语,是上古先民山居穴处孑遗,人类学史上的蜀山氏、烈山氏、历山氏、轩辕氏以及尧舜时代的四岳等,皆是以山命名的族群,烈山氏和轩辕氏正是中华先祖炎帝神龙氏和黄帝轩辕氏之称谓。

历史学研究表明:山居文化产生于文明初肇之时,它以元初文脉基因形式浸润于民族文化心理长河,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极为深源的影响,并以此形成了厚重的以山岳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和宇宙观,许多名山则成为天邑神都上帝之城的象征。《尚书》所载古帝王巡狩的山川和《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所构成的是一个至今令人难以想象的完整的山岳山川地理系统,有可能与远古山居时代狂热的山岳崇拜相关,是一次以寻山搜海为核心的疆域占领和地理大发现,同时也是一次规模浩大持续久远的奠高山大川的远古敷土祭祀活动,《山海经》五藏山经每介绍一组山脉山系后都有详细的祭祀记载正说明是一种人类社会觉醒和放大的“领地”、“领土”、“领域”意识的形成。《禹贡》开篇就言“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表明所谓“禹迹”就是寻山搜海的疆域占领,用刊(表)木封山,奠高山大川的祭祀方式敬告天地神明,晓谕世人,宣示其对“山海”领地的程序合法性和神圣性。这种肇源于《山海经》和《禹贡》《尚书》时代的山岳崇拜演变到秦皇汉武的封禅达到鼎盛,最终在两汉定型为“三山五岳”、“十州三岛”的岳镇海渎山川祭祀体系,这一体系后来被道教神仙家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又演绎成以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三十六靖庐,昆阆玉京,桃源洞天为代表的洞天福地理论体系,给中国山岳文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作为祭祀的山岳不是世俗凡物,而是一个充满灵性与神性的神灵栖居的异城时空,中华大地成为了不同宇宙圈层交错构织的人神共栖的赤县神州,在这种人神共居,交错复杂的宇宙圈层的形成过程中,用于观星历象的灵山灵台特别受到关注,认为是沟通神灵、问道天地的神圣之地,也是封禅、祭祀和投龙的首选之地。

这种岳镇海渎的山川祭祀文化,在汉唐道教仪式突出的表现为投龙,投龙就是借助道教三官手书的形式,求愿者给神灵写信(祈愿书),做一个“投龙书简”(投龙简),这个书简称为“小金龙”,派它送信,通报天地神灵,乞求神灵保佑。这种简,一般用金、银、玉石等材料制成,形成小方板,投放地点都是名山大川,或在水边,或在山洞,或在乱石丛中某个石壁缝里。根据道教天地水三官信仰,祭天一般在高山,故形成山有山简、地有地简、水有水简。

开展投龙祭祀活动皆有一定的仪式,但有繁有简、重大的投龙寄简。首先是要斋戒和筑坛,举行醮仪,作黄箓大典,故投龙又往往称醮仪,代表皇帝的投龙寄简,就又可称为国醮。

1.jpg

从考古上看,北大李零先生1998年在一私人收藏家所见到出于战国时期的“秦骃祷病玉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道教未形成之前的投龙简,也是所见最早投龙华山的投龙简,后泰山衡山相继出土过唐玄宗和宋真宗玉制和铜制投龙简,史料所载唐玄宗封禅泰山的玉册是宋真宗时发现的,宋真宗并将他的玉册放在原玄宗的玉册上一并埋了下去,一并投龙。1981年,武当山紫霄宫出土过的明建文帝投龙简。

武则天的嵩山投龙简是在1982年被两个农民在嵩山峻极峰玩耍时发现的,也是迄今发现的武则天的投龙“金简”,现是河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宝藏之一。从文献看,武周时期武则天不仅封禅嵩山、投龙中岳,而且还由道士到巴蜀隆州(初唐时隆州治阆中,开元时因玄宗之讳改成为阆州,隆州为古代四川北部军政重地,但隆州名生僻,为方便理解,本文用阆州之名)进行过投龙,因道士到蜀地阆中云台山投龙,史志难考,但作为武皇亲信秘书的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则将该事以送行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送田道士使蜀投龙》

凤驭忽冷然,云台路几千,

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

人格壶中地,龙游洞里天,

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

宋三问《送田道士使蜀投龙》,从诗歌内容所描述的“云台路几千”、“蜀门峰势断”、 “巴字水形连”、“人格壶中地”、“龙游洞里天”、“图画彼山川”的众多信息分析表明,田道士使蜀投龙之地是今阆中古城东北和苍溪县交界的云台山。

“云台路几千”,代表所投之地应是云台山,唐代蜀中云台山主要有汉中云台山、阆州云台山、剑阁云台山,但汉中一般不包含在蜀中,而蜀中云台山当以阆州云台山的文化深厚、名气最大,而“云台”一名源于汉明帝云台二十八将的祭祀体系,明帝以云台二十八将应天星二十八宿,张道陵道教体系中的二十四治(后更名二十八治)实是借用了历法中的二十四气和二十八宿观念,南北朝时道教常以云台作为仙家修炼之地,故神州处处有云台。

“蜀门峰势断”,当指天下雄关剑门关及剑门山,剑门关位于似刀锋利剑构成的剑门山,历来称为蜀门,自古也是古阆州的辖地和进入阆州的门户。

“巴字水形连”,典出谯周《巴记》:“阆水三折是为巴”,嘉陵江上源白龙江和漾水(西汉水)会合后,南流曲折如巴字,认为“巴”字是阆水(嘉陵江阆中段)形态的模拟,故巴水、阆水又称“字水”,从这句诗可见投龙之地当在阆州阆水一带。

“龙游洞里天”,典出“壶中天地”。《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引《云台治中录》说:“施存善人,夫子弟子,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待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中,自号‘壶天’,人谓‘壶公’因之得道治中。”亦说阆中山川环拱,形如瑯寰。阆中的山龙(盘龙山)和水龙(巴字形的盘龙水)于此相交会聚,如游龙盘绕于瑯寰洞府之中,这正是阆中神奇的山水交会的太极曲流地理景观,堪为天地奇景,宇宙绝观,而誉为阆苑仙境,使阆中成为历代仙家和堪舆家景仰之地。

“图画彼山川”,画圣顾恺之曾根据道门史料画过张道陵修道云台山情况,并作《画云台山记》。《画云台山记》是我国最早的画论,顾恺之所画云台山也是最早的山水画,是早期道教重要史料。综合以上诸信息,宋之问诗所记田道士投龙之地当是阆州云台山。


  • 武则天利用道教
  • 武则天阆州云台山投龙初探(二)
  • 武则天阆州云台山投龙初探(三)
  • 祖师圣地没有被遗忘,他们继续传承着“叮当派”
  • 天师祖庭 云台山道观:庚子中元节度亡报恩纳福法会
  • 编辑:
    推荐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