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崇信,并不亚于唐代。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帝召苏澄入见谓曰:“朕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岂有意乎?”对曰:“京师浩穰,非所安也。”壬申,幸其所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养生之术教朕?”对曰:“臣养生,不过精思炼气耳;帝王养生,则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用此道也。”帝悦,厚赐之。(《资治通鉴》卷五《宋纪·太祖》)
宋雍熙元年(984年),陈抟来朝,太宗甚礼重之,诏赐号“希夷先生”。据《宋史》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十六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抟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周世宗好黄白术,命华州送至阙下,问其术,抟对日:“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后来朝,上益加礼重。下诏赐号希夷先生。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华阳隐士李琪,关西逸人吕洞宾,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
太宗朝,还有著名道士张紫阳。张紫阳曾作过府吏,因感天下是非万千,因焚烧官府文书而犯律被流遣。张紫阳重炼养,他的炼养方法建立在《道德经》的基础上,把宇宙观和修炼方法统一起来。先修命功后修性功。命功的内容,就是修炼精气神,精气神相互配合,归返凝炼为元神(阴)、元杰(阳),然后结合成金丹。性功的内容,就是修心炼性,仙佛相参,求得精神上的完全解脱,而达到“无为”、“圆通”的境界。他认为在性命修炼方面,三教同源,这对后代的道教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修上清观(原为真仙观)。八年,准皇女入道。召见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立授箓院及上清观,蠲其田租,自是凡嗣世者皆封号。又于京师建立“昭应宫”、“会灵观”。真宗朝,道士种放、赵自然、郑荣、赵抱一、贺兰栖真、柴通玄、甄栖真等皆受真宗厚遇。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仁宗赐信州龙虎山张道陵二十五世孙张乾号澄素先生,仁宗又令后宫入道景祐元年(1034年),以净妃(废皇后郭氏)玉京冲妙仙师清悟为金庭教主冲静元师。美人杨氏听入道,赐名宗妙,并居安和院,仍改赐院名日瑶华宫。仁宗朝,河南邵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艰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后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共城令北海李之才闻雍好学,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雍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司马光兄事雍,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程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之。”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雍既终,程颢为铭墓,称雍之道纯一不杂。元祐中赐谥康节。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帝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赴京,问曰:“卿在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实则龙为象征性动物,并无实物。继先之答,说明他的求实精神。帝又问以作符修丹之术,皆称帝意。帝欲求长生不死,数求教于张继先。继先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乎尧舜足矣。”可见张继先并不像历代方士那样以长生方术媚主而注重道教的“清静无为”。崇宁四年(1105年),徽宗赐张继先号虚靖先生。并于上清关门口,建造天师府第,为天师安息之所。政和三年(1113年),徽宗诏求仙经于天下,置道阶三十六级,道观二十六等,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并拨帑修建。政和四年,诏诸路监司,每路通选宫观道士十人,遣发上京,赴左右街道箓院讲习科道声赞规仗,候习熟遣返本处,这是培训全国道士的开始。政和六年,赐方士林灵素“通真达灵先生”,每逢千道会,命灵素讲道经,令士庶入殿听讲,帝为设帷其侧,灵素据高座,帝宠信灵素如此。徽宗又诏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政和七年,令天下道士,免阶墀迎接衙府。该年四月,自册为“教主道君皇帝”,七月准许僧道徒归心道门,予以度牒紫衣。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颁御注《道德经》于天下,列为学子必修课目,并刻石神霄宫。宣和元年(1119年),诏天下知宫观道士与监司、郡县官以客礼相见。至此,已把道土地位,提到县官同级。由于徽宗笃信道教,因而对龙虎山张天师分外尊崇。他认为天师“佑我家乡,懋昭无疆”。由此,天师道走上了兴盛时期。
徽、钦二帝北狩,康王南渡,仍尊崇道教不衰。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诏在建康府元符万岁宫修祈福道场,并于三茅山设黄箓醮。
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赐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箓并御前诸宫、观道教公事,主领龙翔宫。
有宋以来,龙虎山天师都被赐以“先生”尊号,葺其宫第,优其品级,赐以殊荣。从此,天师道一系遂成为江南符箓诸派的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