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道学研读:有关节日的随笔感言

来源:  |  时间:2020-09-11 10:18:42

3453145.jpg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大节七日假》:“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


今天是一个节日,大早晨我路过某大学门口,离很远就看到这大学像是过节和庙会一般人群拥挤熙攘,在门口造成交通拥堵,门口多名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同学们成双结对一起提著花篮 果篮的,单独行动的也拿著各种礼物的,真有点冬至拜先生的盛况的感觉。同时这个大学附近在晚上的时候往往看到许多的黑人男子和中国本土女学生一起坐著喝酒聊天什麽的······


这个“节”字,首先让人想到“气节”,“节操”,“高风亮节”;


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靑”;

所谓“靖节窗风”,“归去来兮”,“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学道三千春,自言羲和人”,“邑宰陶元亮,山家郑子眞。平生颇同道,相见日相亲”;

又所谓“子卿持节”,“白髮丹心”,所谓“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还将今夜意,西海话苏君”;


又所谓

“旌旗颺古节,鼓吹奏民风”,

“日月共为照,松筠俱以贞”,

“立节山相似,容人海未寛”,

“古来抱节本难遇,况复蛾眉人所姤”,

“共姜自古传贞节,孟母于今见德容”,

“文章已复光儒馆,风节应须继祖门”,

“壮节转深题柱感,雄心曾怯据鞍劳”,

“伟节亭亭照今古,高风凛凛动华夷”。


《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何晏 集解:“大节,安国家,定社稷。” 

《后汉书·卢植传论》:“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六韬·文韬》:“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僞。”


《礼记·礼器》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庄子·让王》:“若 伯夷 、 叔齐 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吕氏春秋·离俗》:“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晋 陆机 《豪士赋》:“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节。”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观天地之至道,考皇上之大节。”


又如吴筠,字贞节。“鲁中之儒士也。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


所言皆在一个节上!


而这个节字,又让人想到的,则是“节制”,“节度”,“节约”,“节奏”,“有节”,“礼节”等。

 宋 沉括 《〈孟子〉解》:“人之情无节则流,故长幼贵贱莫不为之节制。”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

唐 李德裕 《欹器赋》:“表人道之隆替,明百事之有节。”


《晏子春秋·外篇上三》:“ 晏子 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


《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劲矣。”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节酒愼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


《国语·越语下》:“ 越王 句践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吴 , 范蠡 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 注:“节,制也。”《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越王 谓 范蠡 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柰何?’ 蠡 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 司马贞 索隐:“言地能财成万物,人主宜节用以法地,故地与之。”


《晏子春秋·问下七》:“ 景公 问 晏子 曰:‘富民安众难乎?’ 晏子 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是以圣人制礼节欲,取于民有度,使之以时,用之有止。” 宋 巩丰 《巩氏后耳目志·杂言》:“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莫若节慾。” 


3laozi213213.jpg

《后汉书·窦宪传》:“ 瓌 少好经书,节约自修,出为 魏郡 ,迁 颍川 太守。”《朱子语类》卷五二:“今学者要须事事节约,莫教过当,此便是养气之道也。” 明 何景明 《何子·严治》:“法者,所以节约其散,而整齐其乱之具也;严者,所以立节约而作整齐也。”


而这节字,又通一个戒字!


《后汉书·明帝纪》:“十二月甲寅,诏曰:‘方春戒节,人以耕桑,其勑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 北周 庾信 《羽调曲》之三:“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又所谓“岂唯垂堂戒,兼以临深惧”,又如“因思周庙当时诫,金口三缄示后昆。”

《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后汉书·荀爽传》:“又集 汉 事成败,可为鑑戒者,谓之《汉语》。”

《汉书·谷永传》:“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后汉书·樊宏传》:“吾非不喜荣埶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


唐 司空图 《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于诸侯,如欲垂诫,即书于 周 史可矣。” 


汉 班固 《幽通赋》:“旣讯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此当世之明鑑,目前之炯戒也。”《北史·高允传》:“夫史籍,帝王之实録,将来之炯诫。” 唐 李白 《酬王补阙等赠别》诗:“酬赠非炯诫,永言铭佩绅。”


《书·胤徵》:“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明 李东阳 《求退录》:“愿陛下儆畏天戒,矜恤民穷。”《明史·章懋传》:“ 武宗 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诏令、敬天戒五事。”


《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不可以赏非其功;法令者祖宗之法令,不可以罚非其罪:愼之重之,益自儆戒。” 明 张居正 《宵夜勤政》诗:“世泰何曾忘儆戒,年丰犹自念寒飢。” 


《易·繫辞上》:“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 韩康伯 注:“洗心曰齐,防患曰戒。” 孔颖达 疏:“圣人以易道自齐自戒,谓照了吉凶,齐戒其身。”


《礼记·曲礼上》:“齐戒以告鬼神。”《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汉书·高帝纪》:“于是 汉王 齐戒设坛场,拜 信 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庄子·人间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成玄英 疏:“戒,法也。”


《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 郑玄 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礼也。”

《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孔丛子·论书》:“ 周公 以 成王 之命,作《康诰》焉,称述 文王 之德,以成勑诫之文。”《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 识 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 亮 亲受勑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勑戒四方,侈则有咎。”


《汉书·儿寛传》:“合祛于天地神祇,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晋书·江逌传》:“陛下祗戒之诚达于天人。”



《汉武故事》:“上微行,至于 柏谷 ,夜投亭长宿,亭长不内,乃宿于逆旅。逆旅翁谓上曰:‘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何忽带剑羣聚,夜行动众,此不欲为盗则淫耳。’上默然不应……自是惩戒,希复微行。”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卢辩 注:“託于物以自警戒也。”


汉 蔡邕 《独断》卷上:“ 汉 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


《国语·晋语八》:“若爱 栾盈 ,则明逐羣贼,而知国伦,数而遣之,厚箴戒图以待之。” 汉 荀悦 《申鑑·杂言上》:“或问厉志曰:若 殷高宗 能葺其德,乐瞑眩以瘳疾, 卫武 箴戒于朝, 勾践 悬胆于坐,厉矣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又蚕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


袁桷桐柏观赋除三彭之内荡守中戒以默修。


《蜀志·诸葛亮传》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新唐书·高宗三女传》:“ 仪凤 中, 吐蕃 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眞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

《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

《易·泰》“不戒以孚” 唐 孔颖达 疏:“不待戒告,而自孚信以从己也。”

《周礼·天官·小宰》:“以灋掌祭祀、朝觐、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 郑玄 注:“戒具,戒官有事者所当共。”

《周礼·天官·宰夫》:“凡邦之弔事,掌其戒令,与其币器财用凡所共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高祖 之《敕太子》, 东方朔 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 马援 已下,各贻家戒。”


《周礼·夏官·太僕》:“大丧,始崩,戒鼓,传达于四方。窆亦如之。” 郑玄 注:“戒鼓,击鼓以警众也。”《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旣戒鼓而骇众,用牲可以已矣。” 兪樾 《群经平议·穀梁传》:“戒即击鼓之名,字亦作駴。”


《孔子家语·三恕》:“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后汉书·梁冀传》:“夫四时之运,功成则退,高爵厚宠,鲜不致灾。今大将军位极功成,可为至戒。”《后汉书·杨终传》:“今君地位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孟子·滕文公上》:“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朱熹 集注:“未有命令教戒也。”

《汉书·韦玄成传》:“ 玄成 复作诗,自著复玷缺之囏难,因以戒示子孙。


明 方孝孺 《勉学》诗之十二:“丈夫誓许国,身作万里城。永怀鼎足戒,毋使公餗倾。”


汉 张衡 《东京赋》:“劝德畏戒,喜惧交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始皇 不畏戒自省,反夷灭其旁民,而燔烧其石。”

《周礼·地官·鼓人》“凡军旅,夜鼓鼜” 郑玄 注引《司马法》:“昬鼓四通为大鼜,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五通为发昫。” 贾公彦 疏:“晨戒者,警众豫使严备,侵早当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 魏 神瑞 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啓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


《墨子·天志下》:“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极戒也。” 

《管子·山权数》:“ 齐 之公过,坐立长差,恶恶乎来刑,善善乎来荣,戒也。此之谓国戒。”


《仪礼·少牢馈食礼》:“乃官戒。宗人命涤,宰命为酒,乃退。” 郑玄 注:“官戒,戒诸官也。当共祭祀事者,使之具其物且齐也。”


汉 蔡邕 《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中读符策诰戒之诏,非臣才量所能祗奉。”


某些人在新浪微博上秀手诀,在微信公众号公开发布秘讳甚至传授雷法。这些行为其实已经在否定自己作为一名职业道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已经在否定自己的道士的身份,或者他们觉得自己幷不是一个道士,我就是要流量,要热度,要关注,君子忧道不忧贫,丈夫忧国不忧身,我不是君子,我就是要想干啥干啥。。。


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包括其中的奥妙与规矩,整体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和道学修养,因为一旦人民大众的整体学识和道德修养尤其是对民族传统本位文化方面得到较高提昇,这些不按套路出牌不守规矩的个别人物将失去他们哗众取宠胡作非为的土壤与市场,就好比某人自诩自己在做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可是却自己给自己自封为某某先生!这就完全暴露处这人根本不懂传统文化,不懂规矩,比如説冬至拜先生,先生过去都是由皇帝赐封的某某先生,也就相当于是皇上的老师了。你一个当今现在的年轻人有何资格自称自己是某某先生呢?道门规矩是一旦所传非人是要遭受天谴的,你们这些人把神圣庄严严格传承的秘传的手诀发到新浪微博,把天尊秘讳发到微信公众号,这不是完全不懂起码的规矩和否定自己的职业吗?对于这种人其实本想用激烈的言辞来斥责一番的,只是觉得当今时代整体人群的素质和道德水平都不怎麽样,作为道教徒的他们,其实也许已经比别人好很多了,也许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幷且还没来得及学习了解和接触到相关的文化信息和规矩。大家可以抽空读一读陈撄宁先生的《道教口诀绝不轻传之理由》一文。

转自:汉学道学研读  大道文明公众号

  • 黄世真道长谈:慈善节日庆典活动意义
  • 三元五腊是道家重要节日 神仙查鬼定福报
  • 关于道教与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原因探析
  • 祭神农的由来
  • 陕西其它节日禁忌
  • 编辑:
    标签:节日
    推荐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