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由此可见,和谐产生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柔弱能够攻坚,这是自然和社会辩证法的规律之一。
三:《道德经》提出了人生和谐的最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无欲”。
老君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老君在这里对"道”理解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是万能的,公正的,无私的,和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因为这样,"道”才能开天辟地,分判鸿蒙,化生万物,繁育生灵,创造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够真正地理解"道”的高深莫测内涵,怎样才能得到"道”的真谛,也就是怎样才能够把"道”修到家呢?唯一的原则就是要做到"无私”。"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老君在这里强调,修道欲得道之人必须要做到无私无欲,才能不被杂念困扰,不为邪气侵害,无私无欲,才能够心底坦荡,淡泊守静,平衡和谐,有一个平静良好的心态,进而善待他人,善待万物,把"道”的真谛、精髓加以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贯彻、落实于言行的始终。在修道的过程中,如果有了私欲,心不能静,就会杂念丛生,体会和观察事物就容易出偏差,纰漏,那是永远修不成道,更得不了道的。私欲会造成人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甚至会成为战争掠夺的根源。人类只有消除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四:《道德经》提出了实现人身和谐的必须遵循的基本要领,这个要领就是著名的道家"三宝”命题。
老君始终注重人们自身的和谐,并且把这种和谐定位为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生活在繁花似锦,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之中,如何克制私欲,修道修德,真正做到净化自我,达到身心和谐,进而为和谐世界多做贡献,是值得每一个人应该直面的问题。老君作出明显的回答,他说:应该按照道家"三宝”来要求自己,并且付诸于实践行动之中:"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恒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要成为修道修德的高尚情操的人来说,我有三件珍宝,希望你永远保存它,按它的要求去做.三宝即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要谦下,不要强占在其他人的前面出风头。慈爱,能团结人,感化人,形成巨大的合力,最终能取得成就和胜利;节俭,能保护资源,最终物资越来越丰富.越是谦下的人,最终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能够当上首领.老君提出的道家三宝,给后世留下无尽的精神宝藏.他教导人们要慈心于物,忠孝节义,勤俭节约,普渡众生,诚实守信,广行善事,不炫己长,不彰人短,敬老怀幼,正己化人.正是这道家三宝,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精神情操和超凡脱俗理想境界的高道名流和有识之士,为推动构建理想中的和谐社会贡献了全部的力量和智慧。
五:《道德经》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和光同尘”。
在老君看来,道、宇宙、大自然的本性应该是和谐的、美好的、统一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反其道而行之,有很多丑陋的现象和肮脏的交易,在日益破坏着道和自然的和谐状态.怎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道那样的和谐呢?老君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知之者弗言,言知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轻,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他在这里说得非常明显,处理人际关系和谐的最好办法就是,堵住争利的孔窍。关闭豪侈的门窗,共同享受和煦的阳光,一起承接宇宙的尘埃,挫掉不应有的棱角,高姿态解决发生的各种纷争,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玄同世界。后世的道家学者,著名的道人光大了老君的人际关系原则和方法。如《太上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进一步提出了"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主张。就是说,世界上的所有人与物都应该在一个平台上,享受同等同样的爱,既是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人,彼此之间也应该做到血脉相亲。进而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这样世界上的人际关系一定能够和睦和谐,人同其他事物,同自然的关系也一定会和谐。
六:《道德经》指明了治理和谐社会的方略,这个方略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任何统治者理想中的国家,都应该是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国家,能够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能够接受教育,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依靠法律和制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融洽人际关系。关键是把怎样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手段,才能构建成和谐社会。老君开除的药方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不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也。”这是老君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他告诫所有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一定要象煎烹身带鳞甲的小鱼一样,十分谨慎,千万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和疏忽。古人在解读这段话时,有着一段十分精辟的见解:"治大国者,譬若烹小鳞。夫烹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372页)。这是老君民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的基石,统治者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地瞎折腾,不能扰民害民。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把人民推向黑暗痛苦的深渊,只能把人民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关于如何实施"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方略,关于如何实施"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方略,《道德经》告诉了大家许多措施。一是体恤民情。《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民以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以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警告当政者,不要过多增加人民群众的负担。二是爱护百姓。《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说,圣人或统治者应该把老百姓的想法和愿望当作自己的心愿,做到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需。三是做到"抱朴守真”。也就是固守人的善良,纯朴自然的本性。不坑蒙欺骗,不弄虚作假,不欺压他人。四是要甘于清贫,洁身自好。《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有一段自今读来都振聋发聩的名言:"五色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每一个人,特别是高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能够有理智,有道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有贪欲之心,一味追求享受,要保持清贫的高尚品德,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的、和谐的太平盛世。
七:《道德经》提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战略思想这。
这个思想就是充分尊重"道法自然”的原则。老君向世人最早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的主张,他所说的"道”,是兼有万物之源和万象之源的统称,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及其内在的系统规律性,都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自然的,和谐的生态体系中,人类只是体系中的一员,"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既然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