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道德经》系列讲座正式进入《道德经》正文讲解,安伦教授为大家详细解读了《道德经》第一章,为老子之道正本清源,提出“道”具有超越有和无的至上性。安伦教授从文本辨析等方面,指出近代以来的各色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
许多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类似道路、道理等,《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形而上之“道”。如果将“道”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道”的某个特性当做其全部,并对“道”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道”仅仅理解为人生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经》中确实谈到“圣人之道”或“善为道者”之“道”,但这些圣人或善为道者之“道”都效法于超越的大道,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或延伸。因此,将“道”仅仅理解为人生准则或典范同样是以偏概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经》中的“道”就是无,而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们想把“道”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诚然,《道德经》中看似有这几个方面的论述,但都是作为“道”的不同特性或层面展开的,“道”并不因此而“具有不同的意涵”,仍是浑然一体。如果说“道”因为有不同层面的表现就成为不同的事物。那就犹如说某人因有喜怒哀乐而变成喜人、怒人、哀人、乐人等几个不同的人。
老子所提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超越了形而上和形而下,既为形而上又为形而下,既非形而上又非形而下,通俗来说以有无而论,我们可以通过有来体悟无,也可以通过无来体会有,最后将有无融汇贯通,以证其道。
上海钦赐仰殿道观 道学讲堂《道德经》系列讲座每月第一个周六举办,欢迎前来听讲!